從坪林老街騎腳踏車到金瓜寮溪這段路程,不到20分鐘,嫁到老街茶行快30年的王美雪,經常騎車到這10年前溪邊的腳踏車道,剛剛完工那時候,王美雪的大兒子陳昱嘉,也才大學畢業,還在猶豫要不要回家接手茶行,就先被媽媽拖著出門騎車運動。



茶行老闆娘王美雪:「這邊很多那個什麼,你知道嗎?現在7月份、8月份那個野薑花,那邊採野薑花,一路都很香。」

可惜媽媽當時希望兒子能愛上家鄉風景,願意回家幫忙的用心,陳昱嘉不太明白,這段母子倆沿著溪邊騎車的畫面,通常就只在陳昱嘉偶爾回家,但又不情願的情況下上演,沒想到,這條溪邊的腳踏車步道,現在會變成母子倆幫老茶行轉型的重要據點。

陳家是坪林舊街上,開了30多年的老茶行,加上從前在這裡經營商店,王美雪已經是第四代媳婦,見過當年茶鄉坪林的熱鬧,那時候,她得背著大兒子陳昱嘉,一邊招呼客人買茶,一邊準備坐滿一大桌,又一大桌客人的飯菜。

王美雪:「早期,所有的遊覽車都停這邊,我們是車水馬龍,每天店都是開了,就是客人來打門的。」

不過這也都是好幾年前的回憶了,茶行生意走下坡,因為越過坪林山頭的雪山隧道一通車,一切都變了。

王美雪:「後來就是,發現雪隧一通車,我們整個生意跌到谷底,一看,整個店裡,一天也沒什麼人,頂多一個星期天,1、2個老主顧來走一走,我發現這樣不行,生意跌到谷底的時候,而且我看每個店家都一樣,我們聯合起來,怎麼都會這樣子,哇,差好多。」

其實,這對嫁來28年的王美雪而言,內心裡還有一種坪林媳婦和宜蘭女兒,雙重身分的掙扎。

王美雪:「娘家住在宜蘭,方便嘛,路程要回去看媽媽,40分鐘就到了嘛,又很矛盾說,我回去很快,可是雪隧一通,聽到說通車,不下來坪林了,車子都不下來坪林了,我們就很慌張,就說,哇怎麼辦。」

那段時間,茶鄉的老街變得很寂靜,馬路上沒有遊覽車、小客車,倒是難得願意上門的老客人點醒了王美雪。

王美雪:「你看看,路上過去的,都是腳踏車跟重機,你為什麼不轉型,要就快,走在前端。」

靈感有了,坪林低碳旅遊,腳踏車風潮正熱,王美雪還在想要如何轉型,就發現家裡多了好多,進來問路的單車客。

王美雪:「當時,客人一來到家裡裡面的時候,就是說,怎麼一來,都沒有客人,那倒不如帶客人去走一趟,以後呢,下回客人又帶客人來,哇,又有收穫了。」

既然生意清淡,王美雪決定暫時放下茶行,乾脆就帶著問路客人,騎腳踏車到溪邊。

王美雪:「客人就說,來到你們坪林喔,只是來你們家喝喝茶,買買茶就走了,有什麼好看的,那我們就是這樣子而已啊,坪林哪有什麼好,那時候,我們就覺得說,真的耶。」

王美雪這才發覺,當了坪林媳婦快30年,忙著做茶、忙著拉拔孩子長大,竟然都沒有機會,好好認識這個地方,從前拉著兒子騎單車的溪邊步道,有樹蔭圍繞,坡度平緩,適合一般遊客。王美雪:「從坪林,我們家騎到裡面,到裡面,14公里。」

騎這段路程,現在也正好把回家幫忙的兒子帶在身邊,多認識家鄉。

王美雪:「這一條溪,全部是護溪,所以這邊不能釣魚,不能啦,護溪已經12年了,所以以前的金瓜寮的由來就是,早期這邊金瓜寮種很多金瓜,很多金瓜,在金瓜寮,很多金瓜旁邊,就搭一個帳篷,然後採完了,就收到瓜棚裡面,就取名為金瓜寮。」

王美雪特別還把附近的歷史和特色重新學了一遍,才發現,原來這裡還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事。王美雪:「來來來,這邊休息一下,喝個水,看個魚。」記者:「可以下去溪邊?」王美雪:「下去溪邊。」

王美雪:「那裡面比較小的,就是,有沒有,那是一枝花,一枝花,比較大條的是苦花,嘴圓圓的是苦花。」記者:「有一點的?」王美雪:「有一點的,身上有一點的,那不是,那是一枝花。」記者:「大枝的,那是什麼?」王美雪:「那是苦花。」

陳昱嘉退伍回家後,跟在媽媽身邊,也跟著學習介紹家鄉風景,還有媽媽教他,熱心招呼旅客的地主之誼。

王美雪長子陳昱嘉:「鄉下人的熱情,我們說實在,就是土裡土氣,就是有什麼,就儘量供給給大家,外國客人,他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,他一直要趕我走,他叫我自己騎自己的,他想去認識這個地方,可是,我就想就是把坪林的一些好的地方,慢慢的跟他做介紹,然後大部份都講解完了以後,我就騎我的,他就騎他的,我也有跟他講說,有些地方可能會有狗,可能會追他,所以我請他小心一點。」

這段時間下來,雖然茶行生意沒有明顯回收,王美雪母子也不是只顧著陪客人遊山玩水,幾趟導覽下來,轉型的輪廓,漸漸浮現。

王美雪:「腳踏車騎到這邊,他們會怎樣,很熱、流汗、很渴,腳踏車會破風,然後他們這邊,我有打氣,我們之前,我們廁所就免費給客人運用。」

既然想從單車族轉型,王美雪提議,也得把門面重新整修,室內外要有單車意象,而且在門口增加單車架,方便停靠。

但轉型的擔子,落在王美雪身上,穩重低調的先生保守,陳家幾代做茶,現在媳婦說要改,80歲公婆雖然早就退休,對於守住祖業這件事還是很堅持。

王美雪:「剛開始就是,我先去學導覽,回來一直跟他(公婆)說,去哪裡觀光,跟公公、婆婆講說,爸,這樣不行,你看我們坪林,車子都沒有,遊覽車都不來了,現在這段時間,你看,大家都坐在那裡看,大家都在那裡打蚊子,這樣哪有辦法生活,我公公就說,好啦好啦,我婆婆就說,妳要花很多錢。」

尤其是王美雪想把茶行的招牌,換成「單車休息站」,更是讓老人家捨不得。王美雪:「一個大颱風,把它招牌吹掉了,吹掉了,我就是不想做,因為那時候想說,沒有什麼生意啊。」

或許是天意,吹掉了茶行老招牌,王美雪藉這個機會再度遊說公婆。

王美雪:「茶莊仍在嘛,好像複合式餐廳,沒有改變嘛,只是換一件衣服,這件舊的衣服,今天穿的舊的衣服髒了,我們換去洗,換一件乾淨的衣服,穿上去而已,只是轉型,不同的形象,可是我茶還是在,餐還是在。」

王美雪:「媽媽跟你們說,這個上面我們烘的老茶,你用這個,這個,這個比較老。」

自家烘焙的老茶,王美雪就交給二兒子和小兒子接棒,兩個兒子學的餐飲,剛好派上用場。

王美雪:「煮好了,就是讓它泡啊,泡到茶葉香,然後呢,茶葉,你等一下,要放一點老茶在上面,有茶香。」

母子3人一起研發把茶葉入菜,像是辣椒、八角等香料,再搭配上茶葉燉豆腐,擺上一天,就有茶香入味,學過上海菜的二兒子,還把紹興醉雞裡的紹興酒,改成坪林製茶人家提煉的茶油。

王美雪:「那時後,我就說我們菜,剛好就好啦,茶油適量就好,可是他都是照做啦,很棒。」

媽媽嘴上捨不得成本較高的茶油,還是忍不住誇兒子用茶葉入菜,沒忘記家裡做茶的老本行。以前遊客到陳家,圍著大圓桌吃合菜的傳統,也被兩個兒子改成精緻化的個人套餐,配合單車客重新裝修的過程中,王美雪還把門口劃了一塊吧檯,保留給大兒子陳昱嘉。

陳昱嘉:「因為我們這邊本地就產茶,而且我們這邊,因為賣不出,就是囤下來的茶也有,就是有一定的量,可是我覺得,囤下來的茶,也有一些是好茶。」

因為雪隧,生意一落千丈的茶葉,陳昱嘉和太太試著增加牛奶或水果,開發成新口味茶飲。

陳昱嘉:「轉型之後,舊的跟新的融合在一起,他必須要,就是必須要有一定的融合跟一些創新在,我們也不想要放棄以前曾祖父、祖父他們,爸爸媽媽做茶到現在,傳統,我們總不能到這邊,就把它放棄掉了。」

還好,現在家業又有第五代兒子和媳婦願意回家守護,幾個月前,陳昱嘉的兒子剛剛出生,王美雪歡喜迎接小孫子,製茶人家的第六代,在新氣象裡誕生。

換了新裝的茶行,多了路過休息的單車客,人潮回來了,身為老街轉型的第一批,王美雪準備和左鄰右舍分享這個好消息,希望附近商家都能跟著轉型重生,和他們一起走過「危機就是轉機」的這條路。

文章來源: TVBS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食品產業報導 的頭像
    食品產業報導

    食品產業報導

    食品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